滁州市

滁州 滁县 滁州市 滁州历史沿革 滁州行政区划 滁州地理环境 滁州自然资源 滁州人口民族 滁州政治体制 滁州经济概况 滁州社会事业 滁州交通运输 滁州主要景点 滁州著名人物 滁州城市荣誉


滁州,简称 滁,古称 涂中、 清流、 新昌。是 安徽省 省辖市,是 南京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 南京市 江北 门户,国家级 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 皖东区域中心城市, 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滁州地处 长江下游北岸, 长江三角洲西端, 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全市设2个区、管辖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土地总面积133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3万人 。滁州早在 先秦时期为 棠邑之地(今南京市 六合区), 三国设镇, 南朝建州, 隋朝始称滁州,因 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滁州吴风楚韵,气贯 淮扬,接壤 金陵西北,为 六朝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早在远古时期, 先民们就在滁州这片土地上采集 耕耘...

详情

滁州市地名网_安徽省滁州市资料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介绍

滁州,简称 滁,古称 涂中、 清流、 新昌。是 安徽省 省辖市,是 南京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 南京市 江北 门户,国家级 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 皖东区域中心城市, 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

滁州地处 长江下游北岸, 长江三角洲西端, 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全市设2个区、管辖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土地总面积133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3万人 。

滁州早在 先秦时期为 棠邑之地(今南京市 六合区), 三国设镇, 南朝建州, 隋朝始称滁州,因 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滁州吴风楚韵,气贯 淮扬,接壤 金陵西北,为 六朝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早在远古时期, 先民们就在滁州这片土地上采集 耕耘、生息繁衍。考古发现多处 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如濮家墩、侯家寨等遗址出土的先民生活使用的原始器具印证着历史年轮。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 钟离国、 椒国等。“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中原华夏文明。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式设立滁州建置,州治在今滁州市区,隶属于 扬州江都郡。

唐朝时市境属淮南道。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滁州,领三县,即清流、全椒、永阳(治今滁州市区)。钟离、定远、招义(三县隶濠州,治今凤阳县)、天长(隶泗州)。其中永阳县建置于景龙三年(709年),五代十国时期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属淮南道扬州。天宝七年(748年)因改唐玄宗诞日“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滁州先置于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 吴国统治,后为南方“十国”的南唐政权所辖。937年杨行密部将徐温养子徐知诰(原名李升),夺取吴政权,都 金陵,建国南唐。滁州成为拱卫金陵的江北重镇,南唐同光元年(923年)在滁州西北关隘处建清流关,雄伟险要,扼南北交通。

元朝创立行省制,市境先后属江浙行省之扬州路滁州,河南江北行省之扬州路滁州(辖今市区和全椒、来安二县)、安丰路濠州(辖今凤阳、定远二县)、淮安路泗州(辖今明光、天长二县)。

明朝时期,滁州为南京直隶州,直隶于南京(治 应天府,今南京市),领来安、全椒二县。其他州县为凤阳府管辖。

清朝实行省、道、府、散州四级行政体制,市境初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置安徽省后,改属安徽省,至清末,凤阳、定远属凤阳府;明光、天长属泗州直隶州(治今泗县县城);来安、全椒及市区属滁州直隶州(治今滁州市区)。 滁州美景 (10张)

民国二年(1912年),安徽省废道、府、州、厅,各县直属省府,滁州改为滁县,直属安徽省。北洋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市境各县均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析盱眙、滁县、定远、来安等县地置嘉山县。同年安徽省划分为10个行政专员督察区,其中滁县、来安、全椒、嘉山、天长属第五专区(专署驻滁县),其余属第四专区。

滁州市辖 琅琊区、 南谯区2个市辖区和全椒、来安、定远、凤阳4个县,代管天长、明光2个县级市。共有16个街道、82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滁州市政府驻南谯区龙蟠街道龙蟠大道99号。

琅琊区辖10个区直管社区和省级琅琊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门社区、南门社区、西门社区、北门社区、琅琊社区、凤凰社区、古道社区、白云社区、清流社区、创业社区、琅琊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政府驻清流街道西涧路铜欣雅居一号楼。

南谯区辖2个街道、8个镇:大王街道、龙蟠街道、乌衣镇、沙河镇、章广镇、黄泥岗镇、珠龙镇、大柳镇、腰铺镇、施集镇。区政府驻乌衣镇大同路。

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界地区, 长江三角洲西部,习惯上称为“ 皖东”。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滁州南据 长江,东控 京杭大运河,长江一级支流 滁河及 清流河贯通境内,通江达海,是为 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地理区域为北纬31°51′一33°13′、东经117°09′一119°13′之间。滁州属“ 南京都市圈”核心层、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员城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便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的“ 鱼米之乡”。

滁州市域跨 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主体为长江下游平原区及 江淮丘陵地区。滁州市区与 来安、 全椒县以及天长部分地区属于长江流域, 明光市、定远等县属于淮河流域。

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 滁河、淮河沿岸和 女山湖、 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和 圩区。

滁州市地处 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 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

连接秦岭—大别山脉的皖山山脉绵延向东北,经合肥市东北部延伸于市境 五尖山、 皇甫山、 磨盘山、 张八岭、老嘉山、长山、芝麻岭,形成江淮分水岭。位于 定远、 肥东、南谯、 全椒等四县(区)交界处的五尖山脉除自西向东延伸的主脉外,分别向东北和西南方向伸出两支余脉,其中东北余脉蜿蜒进入凤阳县境,西南余脉逶迤进入全椒县境。市境地貌分丘陵、岗地、平原三大类型,平原较少主要分布在沿河、湖的狭窄地带,其余均为丘陵与岗地。

秀美淮左 (5张) 市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境内河流分属三大水系,即 淮河干流水系、 滁河水系和 高邮湖水系。市境淮河干流水系主要支流有窑河、天河、濠河、板桥河、小溪河和池河。

滁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小马厂河、管坝河、大马厂河、襄河、土桥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皂河等。高邮湖水系主要支流有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王桥河、秦栏河以及白塔河的主要支流川桥河等。市境湖泊不多,主要有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以及与周边市县的界湖高邮湖、高塘湖等。水利工程众多,有大型水库2座(沙河集、黄栗树)中型水库45座,小型水库955座,成为星罗棋布的人工湖泊,点缀在绵延起伏的皖东丘陵上。发挥着灌溉、防洪、生产生活用水和游览观光休闲的多种功能。

截至2015年,滁州市已探明矿产有52种,发现各类矿床、矿点近2000个。非金属矿产是本市矿产资源的优势,其中石英岩、铸型用砂、凹凸捧粘土矿以储量大、品质优闻名全国,岩盐、石膏、钙芒硝、石油是安徽省内唯一的非金属矿产。主要金属矿产有铜、铀、铁、金等。

滁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迳流量约27.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716立方米,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000多座,总蓄水量23.08亿立方米。可利用长江、淮河等外水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欠丰。

滁州市有可耕地54.4万公顷,有林地19万公顷,其他用地30万公顷,难用地17.5万公顷,水域12.3万公顷。

滁州市有鸟类15目41科171种,爬行动物11种,两栖动物9种,兽类动物14种。

滁州市植物资源有云灌木树种85科187属414种,类属17种,中药材约900多种。全市珍稀树种有琅琊榆、醉翁榆、滁州水竹、珠龙油桐等。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407.6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城镇化率51.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2.55‰,比上年上升1.23个千分点;死亡率5.33‰,上升0.2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22‰,上升0.96个千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许继伟:市委副书记、市长

朱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阎中洋:市委常委、副市长

金力:市委常委、副市长

赵鲲:市委常委、副市长

陆峰:副市长

李宝君:副市长

许光友:副市长

姚志:副市长

焦义朝:秘书长

201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801.7亿元,比上年增长9.1%,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930.1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650.9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为12.3:51.6:36.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0%。人均GDP达43999元(折合6649美元),比上年增加4400元。

2018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0.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071公顷,减少0.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3%;蔬菜播种面积2.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

全年粮食总产量459.9万吨,比上年增产0.4%。经济作物增长平稳,其中,全年棉花产量1065吨,比上年增产3.4%;蔬菜产量91.6万吨,比上年增产4.6%;水果产量71.7万吨,比上年增产2.3%;油料产量11.2万吨,比上年增产1.1%。

全年肉类总产量38.6万吨,比上年增长4.6%;禽蛋产量11.3万吨,比上年增长2.0%;牛奶产量2193吨,比上年增长13.2%;水产品产量34.8万吨,比上年增长4.2%。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18.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1%;拖拉机42万台,其中大中型2.9万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4.5万吨,比上年下降2.3%。农村用电量1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8%。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90.99千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53项,完成投资32.24亿元。

2018年,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比上年增长11.4%。

规模以上工业中,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39.9%,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33.0%,汽车制造业增长21.6%,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0.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4.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2.9%,金属制品业增长12%,烟草制品业增长10.4%,纺织业增长9.4%,酒、饮料和精致茶制造业增长8.9%。

年末,全市共有692家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行业目录,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43.4%,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8.4%;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为290家,产值累计增长17.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7.8%。

年末,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2家,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21.8%,比全市平均增速高7.1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为117%,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7.2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31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7.1%,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6.8%,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1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卷烟127.7亿支,增长8.5%;水泥1237.9万吨,增长1.7%;家用电冰箱457.8万台,增长11.9%;房间空气调节器234.9万台,增长57.1%;彩色电视机502.1万台,增长11.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27.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利税总额555.3亿元,比上年增长57.6%,其中利润408.2亿元,比上年增长67.7%。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9.9亿元,可比价口径增长10.1%。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38户,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实现利润总额17.8亿元,比上年增长55.6%;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1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39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5%;房屋竣工面积132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3%。

2018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分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36.1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14.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47.1亿元,增长15.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2.0亿元,增长15.9%。分构成看,商品零售额548.7亿元,增长13.3%;餐饮收入90.4亿元,增长14.5%。分经营规模看,限上单位零售额317.8亿元,增长14.2%;限下单位零售额321.3亿元,增长12.8%。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完成情况看,吃类商品零售额55.1亿元,增长13.1%;穿类商品零售额20.3亿元,增长16.4%;用类商品零售额213.7亿元,增长14.5%,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23.0%,五金电料类增长14.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5%,中西药品类增长22.1%,家具类增长10.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9.9%。

2018年,全年进出口3102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出口总额231144万美元,增长22%,进口总额79110万美元,下降10.2%。从进出口经营主体看,内资生产企业完成244927万美元,增长8.1%;外商投资企业完成65327万美元,增长28.2%。出口国别及地区达176个。

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3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4个,疾病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8279张,比上年增长5.6%,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7514张,比上年增加916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2.3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6万人,执业医生6625人,注册护士7602人,卫生防疫人员199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39.9万人,参合率100.56%。

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市级众创空间12家。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6家,比上年增加56家;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594家,比上年末增加47家。省级院士工作站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2项、科技进步奖4项。专利申请数1008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5889件,全年授权专利数3131件,其中发明专利611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3.1%,增加值增长13.8%。

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510所,比上年减少78所,在园幼儿数10.9万人,比上年增加1.3%;小学232所,比上年减少6所,专任教师1.4万人,比上年减少1.0%,在校生23.7万人,增加0.4%;普通中学267所,增加3所,专任教师1.59万人,减少0.06%,在校生18.98万人,减少1.7%;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7所,专任教师1894人,在校生4.9万人。

2017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36.2万册,电子图书381.7万册,全市广播电视台8个,网络分公司7家。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98.76%,电视综合覆盖率99.08%。广播全年播放时间4.7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3.1万小时;电视全年播放时间5.35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1.97万小时。广播电视综合覆盖人口449.93万。

京沪铁路、宁西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 沪汉蓉高速铁路、水蚌铁路贯穿境内, 宁洛高速公路、 沪陕高速公路、马滁扬高速公路连接其中,所有县市区均可在半小时内驶上高速。 滁宁快速通道、 南京长江隧道、104国道三条快速道路不仅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的无缝对接,也加速了滁州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步伐。滁州的附近有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南京马鞍国际机场。水运依托 滁州港,清流河、滁河航道直入 长江。

铁路

滁州地处安徽的最东端,历为南京的门户,被誉为“江北第一站”,地理位置优越。京沪铁路、 京沪高铁、 宁西铁路、水蚌铁路穿行而过。境内设有六个客运站: 滁州站、 滁州北站、 全椒站、 明光站等。滁州是全国铁路里程距离南京最近的城市,乘高铁到南京最短只需15分钟,乘火车只需不到半小时。

高等级公路

滁州市区 高速公路: 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淮滁高速、 京台高速、 滁新高速;

国道及省道:G104\S206\S311\S331\S312。

下辖各县市:高速公路、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淮滁高速、沪陕高速、京台高速、蚌淮高速、长深高速、宁宿高速;

国道及省道:G104\G312\G205\S312\S206\S226\S331\S101\S307\S310\S207\S205\S209。

宁洛高速、南洛高速、蚌宁高速;宁驻高速、淮滁高速,扬武高速、马滁扬高速,沪陕高速、合宁高速,京台高速、合徐高速。

水运航道

水运干线航道重点建设入江、入淮经济航道,形成南以 滁河为骨干,北以淮河为依托,东以 高邮湖为中心的航道网络。主要通过滁河航道、清流河航道进入 长江,通过池河航道进入淮河,通过白塔河航道进入京杭大运河。

滁州港距 南京港56公里, 扬州港70公里。港区南部有滁河、襄河、 清流河、来安河把 中心港区(滁州市区)、全椒港区、来安港区与长江相沟通;北部有淮河、池河把凤阳港区、明光港区与淮河、 京杭大运河相沟通;东有高邮湖、白塔河、铜龙河、 秦栏河把天长港区与京杭大运河相沟通。

滁州地处 淮左,湖光山色秀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森林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

四山: 琅琊山、 皇甫山、 韭山、神山;

四湖:碧云湖、 女山湖、 卧牛湖、花园湖;

四洞: 韭山洞、禅窟洞、庵基洞、吸水洞;

四名:名人(欧阳修、 吴敬梓等)、名亭( 醉翁亭、丰乐亭)、名祠(阳明祠、陈铎祠、沃公祠)、名著(《 醉翁亭记》、《 儒林外史》);

滁州拥有 琅琊山、 皇甫山等国家森林公园, 明皇陵、琅琊山摩崖及碑刻、皖东烈士陵园等三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

滁州名胜首推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林壑幽美、溪流淙淙,密林之中掩映着建于唐代的 琅琊寺和建于宋代的 醉翁亭(全国 四大名亭之首)及姊妹亭“ 丰乐亭”;还有集“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于一体的“金陵锁钥” 清流关。

浙江湖州贡生尹梦璧于 明代 天启元年(1621年)在滁州任通判时,将滁州秀丽风光的最佳景致归为 滁州十二景。十二景分别为:琅琊古刹、让泉秋月、丰岭祥云、清流瑞雪、花山簇锦、重熙洞天、西涧春潮、龙蟠叠翠、菱溪夜雨、石濑飞琼、柏子灵湫、谯楼大观。

滁州城范围大致为:北起北关,南抵宋城街、环城路,西达西涧路,东至东门口,老城区。 南朝宋为 顿丘县城,东魏为 南谯州城所在地。唐以前滁州城罗城东临广惠桥(亦名泓济桥),设临清门;南抵龚家园(今古马路街南),设丰泰门。城周长3里320步。唐 武德初年,罗城内设子城(今滁州三中高地处)。城周长1里160步。上有女墙。唐武德三年(620年)筑门:东门名行春;西门名鼓角。唐 永徽年间(650年-655年)拓建,设4门:东,通淮门;南,济江门;西,朝天门;北,望泗门。城周长7里258步。各筑月城。西涧水入城,始筑上水关,拱圈3洞,半城墙半桥,上可行人。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 欧阳修知滁再拓建罗城。

明代南增廊,城周长9里18步。筑下水关,3拱洞。设6门:大东门名化日,小东门名环漪,大西门名永丰,小西门名观德,南门名江淮保障,北门名拱极。四周护城河阔200余步,深两人过顶,各门通河有桥。元代兵火,月城毁。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建 月城,增建窝铺12,垛3549个,角楼4座,后毁于兵燹、地震。清代几经修葺。1858年(清 咸丰八年)子城尽毁。民国时期仅见南北门砖砌拱形和南门城楼,罗城墙完好,垛、铺、角楼均无存。1954年开发交通,拆去砖墙。南门至东门全辟为环城马路(即今 环城路),其他各段沿护城河残垣尚可寻见。上下水关古貌完好。2000年以后,丰乐大道城墙段发生坍塌,至此滁州明城墙难觅踪迹。

历史人物 欧阳修、韦应物、辛弃疾、王阳明、鲁肃、崔白、郭子兴、朱元璋、何文辉、范常、胡松、吴敬梓、王贞仪、吴棠、方浚颐、吕本元、吕彦直
现代名人 李克强、章益、杭立武、汪道涵、陈学俊、陆元九、穆穆、凌永顺、汪尧田、阮维周、吴继光、张贻惠、汤广福

2017年12月15日,滁州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2017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同年12月24日,滁州入选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