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有趣的歇后语 |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歇后语的语言诙谐幽默,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如果笑话让你捧腹大笑,那么歇后语会让您嘴角微翘,暗暗叫妙。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公共厕所里响地雷——激起公愤(粪) 公鸡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蔗皮编席子——甜蜜(密) 干鱼肚里寻胆——少见;少有肝脏的兄弟——窝囊废(肺) 擀面杖升云天——诽谤(飞棒) 赶鸭子上坡——各顾各(咯咕咯) 赶着牛车拉大粪——送死(屎) 隔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隔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隔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给刺儿头理发——难题(剃) 给神主剃头——羞(修)先人 公鸡钻灶——官燎(冠燎) 公鸡钻灶——官燎(冠燎) 狗背上贴膏药——两不沾(粘);毛病 狗吃芥末(调味品,味辣)——干瞪眼;白瞪眼 狗咬屁股——肯定(啃腚) 狗吃青草——装佯(羊 狗咬瓦片——满嘴词(瓷) 狗长犄角——装佯(羊) 狗啃麦根——装佯(羊) 狗咬日头——狂妄(汪) 官老爷下轿——不(步)行 关公打喷嚏——自我吹嘘(须) 谷子地里长玉英(玉米)——突出 故宫里插杨柳——树(竖)不起来 瓜子去了皮——心上人(仁) 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缘(圆);遇了缘(圆);一盒来一盒去 八斤半的王八中状元——规矩(龟举)不小 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枣) 船板做棺材——漂流了半辈子,老来才成(盛)人 裁缝干活——忘不了吃(尺) 裁缝师傅戴戒指——顶真(针) 裁缝的家当——真正(针挣)的 宦官不叫宦官——太贱(监) 裁缝丢了剪子——只有尺(吃)了 裁缝师傅戴戒指——顶真(针) 裁缝的家当——真正(针挣)的 裁缝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裁缝丢了剪子——只有尺(吃)了 炒咸菜放盐巴——太闲(咸)了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广的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白日做梦——胡思乱想 白水做饭——无米之炊 败家子回头——金不换 扳着指头算帐——有数 板凳倒立——四脚朝天 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芝麻开花——节节高 猫哭老鼠-----假慈悲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倒不出来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 猪八戒照镜子——臭美(里外不是人) 竹篮打水——一场空 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 肚子里头撑船——内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隔着门缝看人——看扁了 铁公鸡——一毛不拔 不见棺材不落泪——死心眼 财神爷要饭——装穷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水仙不开花——装蒜 秀才遇著兵——有理说不清 偷鸡不成——蚀把米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阎王爷嫁女——鬼要 无掩鸡笼——自出自入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纸上谈兵——不知变通 床下底劈柴——撞板 老婆担遮——阴公 老公拨扇——凄凉(妻凉) 单眼佬看老婆——一眼睇晒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相关资料 |